如何应对自己不熟悉的题材

您这个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误区中,这个误区是什么呢?就是咱们在写作时,判断这个题材也好,素材也好,它值不值得写并不是说咱熟悉或者不熟悉,这只是一方面,而不是关键标准。关键标准是什么?是值不值得写,以及自己能不能写好。只有能写好、或者能写的素材,没有什么所谓的熟悉不熟悉的素材。

就像咱们之前在“疯写营”推荐过的一篇曹筠武的《系统》。作者他自己就说过这个事儿,他从来不玩网游,可是他把一个网游的题材写得这么的好。他熟悉这个题材不?不熟悉。那怎么办?通过调查去让自己熟悉。所以说没有什么所谓的熟悉或者不熟悉,只有能写不能写,写得好写不好。你说金庸写武侠世界,jk·罗琳写这个《哈利·波特》,金庸生活在武侠世界吗?jk·罗琳的旁边儿有魔法师吗?有巫师吗?没有,对不对?但是他们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进入那个世界里面,他就能把它写好。所以说没有熟悉不熟悉,只有能写不能写,写得好写不好。

那么怎么去判断这个素材呢?第一,就是您的素材是不是可以打动自己?你可能不熟悉这个事儿,不熟悉这个行业,不熟悉这个人,但是其中有某些东西特别让您触动,那么你就可以去尝试。第二,是读者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作品?第三,是作者可不可以写。有人问什么叫作者可不可以?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呗,其实不是这样的。

能不能打动自己,这个咱们不用解释了。咱说什么叫读者愿意接受的故事,愿意接受的素材。作者的创作它不是完全自由的,咱们经常听说这个作者写作就是带着枷锁跳舞。它不是说审查制度,不是说会把你这个小说给禁了,而是说作者就是会遇到各种限制。这个限制可能是思想的,有可能是语言的,有可能是水平的,有可能是读者对它的态度。

咱们上面放了两个图片,一个是《福尔摩斯》,它就像咱说的,写这个东西写烦了呀。柯南·道尔写这个《福尔摩斯》的时候也是,写得烦了,怎么办?他就把福尔摩斯给写死了。哎呀,终于写死了,终于不用再写福尔摩斯了,我自己轻松了。结果怎么着?读者不干。那怎么办?这福尔摩斯还得活过来。

《神雕侠侣》是什么情况?传说《神雕侠侣》那小龙女跳崖了,说16年后再相见,然后杨过也跳崖了。结果跳崖后小龙女还活着,在崖底下待着,而且毒还解了,这太不合逻辑了。为什么呀?据说金庸当年就是想写到小龙女跳崖,然后杨过再跳崖,俩人一块死了就完事儿了。那为什么还得让他们活过来?因为读者不干啊,把杨过小龙女写死了不行,读者不接受一个悲剧的武侠。当然这只是外面的传说。所以作者对于自己的素材,对于自己要写的东西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力的。

然后咱们再说什么叫作者能不能写,有人会说怎么还有不能写的呢?作者能不能写受到什么限制?第一个,作者的身份。有些东西有些人能写,有些人就是不能写。第二个,作者能否收集到足够的资料。你说我不熟悉这个事儿,那怎么办?我收集资料去。但是有些东西能收集到,有些东西不能收集到。比如说我想写一个武侠世界,行,我查资料去,古代穿着什么样,用什么兵器,怎么说话,都能查着。但是我想写这个“十年浩劫”,那这个很多资料不是有特殊关系或者特殊身份的人他就收集不到。第三,作者的写作能力能不能支撑起、能不能处理的了这些素材。

咱举例子。比如这个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是他写呀?人家就是亲历者,决策就是他做的,最后战后怎么着,就是他参与决定的。他写这个回忆录就是比别的作者有分量得多。第二个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人家能采访到那些人,能收集到那些资料,才能写出这部作品。然后最后一个,咱们以前提过,王蒙的《从前的初恋》。这部作品是怎么来的呢?是王蒙当时写完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趁热就写了个作品叫《初恋》,结果写完之后被拒稿了,他自个儿一看,写得太烂了。

可是呢?他就觉得这素材真好,这故事真好,放不下,怎么办?几十年之后把它拿出来再处理一遍。所以说,面对不熟悉的素材的时候要考虑什么?它不是熟不熟悉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写的问题,能不能写的问题。那什么叫能不能写呢?你要考虑读者对您的期待可能会影响故事的走向。其次是作者的身份,能不能收集到足够的资料。最后就是自己目前的水平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