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梁冬对话
2008年,三申道长公布了道家秘传的《玄隐遗密》。当时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但我不知道,直到2012年,一位朋友告诉了我这件事。
拿到那本书后,我一下就被震撼了。我一直在研究《黄帝内经》,我觉得《汉书·艺文志》里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失传了,结果拿到三申道长的书以后,等于我得到了失传了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
这些年,我就在逐字逐句地读这本书,我用毛笔小楷字把三十万字的《玄隐遗密》抄了一遍。我说这辈子有事干了,如果我能把中医的经典学习进去,然后再进行传播,这辈子就非常值得了。
以上两件事,是这十二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梁冬: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把这十年作为一只回忆的锚。什么时候接触这档节目的?什么时候听的?在什么状态下听的?等等,都变成了各位的一个回忆。另外,在这一刹那,我才意识到一件事——我说话的速度变慢了。徐文兵:我刚才的感慨,一是我们还活着,二是这十二年,你经历了很多事,拜访过很多高人,你还能信中医,这不容易。梁冬:这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后来了解了他的很多缺点,但你仍然愿意和他在一起,那就真的能在一起了。徐文兵:不是那种冲动的喜欢。因为一些人对中医的态度有“路转粉”的,有“粉转黑”的,这些变化都很快。而且往往“粉转黑的,比黑的还黑”,这些粉丝原来对你抱有很大希望,突然发现你不是这么回事,然后他们就开始抨击。
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讲,我从小受我妈的启蒙,背《汤头歌》《濒湖脉学》,上了大学后接受了六年的正规教育。即使这样,我对中医也怀着深深的怀疑态度。在我碰到周稔丰老师之前,我知道他能看病,也有效,但我解释不了为什么。因此,现在大家对中医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有点儿敌意,我觉得都很正常。我说过一句话:“反中医是学术自由,但黑中医就是道德败坏。”我觉得,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对中医抱有怀疑态度,甚至反对态度的人,往往能学好中医,因为他是理性的。
我就怕那种狂热粉,爱起来不要命,“黑”起来也不要命。
学中医最好的方法还是要用,当你在学、在临床,有失败也有成功的经历,甚至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随身携带的实验室,自己在自己的身上去调的时候,会有很深的感触——有时候看见一些80后的人都比我油腻,我不禁心生同情。
学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中知人情和人事
梁冬:今天我们能再续前缘,是因为有一天我去日本,跟徐老师聊天。徐老师在日本有一个学堂,在一条小溪边。那个学堂真的是让人心向往之,徐老师现在的状态,也让我甚是羡慕。而且我以前不知道徐老师有多厉害,现在知道了,还是希望有机会向徐老师请教。
徐文兵:其实,十二年前我们讲《黄帝内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规划,就是《灵枢》和《素问》的一百六十篇怎么讲。当时,我们先讲了《上古天真论》,然后讲了《四气调神》《异法方宜》《金匮真言》《天年》,这是按照培养中医的顺序来讲的。
要树立三观,三观要正。
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上古天真论》讲的是时空,其实就是告诉你,中国古代贵族的世界观是什么。
世界观——时空观
徐文兵:“世”是三十年,“界”是地界,是一个时空的概念。
其实我们讲宇宙,“宇”是空间概念,“宙”是时间概念。中国哲学很高级,任何事都要讲时空。
现在很多人看病,就被当成动物或机器。我们从来不这么认为,我们看人,是看他在什么样的时空下生病的。
我们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受天地的影响。在这方面,《上古天真论》帮我们树立了一个时空观。
另外,伏羲传承下来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也是一个时空对应观——天下和地上要对应起来,时间和空间要有联系,也就是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长在东边、南边的花木,就容易先开花、长叶,因为它所在的位置接收了天的能量。东、南、西、北代表不同的能量,其实是把天地和时空联系起来了,这叫世界观。
人生观——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
徐文兵:第二是人生观,我们讲真至圣贤,要做这样的人,而不是让你学成功学,要挣多少钱、有多少粉丝、住多大房子……这太低级了。
价值观——贵生
徐文兵:第三是价值观,我反复强调要贵生,这是其中的第一个观点。
然后我们讲了《四气调神》,就是讲昼夜、四季对你的影响。
现在不少人很反感中医,就说你们为什么总讲阴阳。我们为什么不讲阴阳?太阳的变化对我们有影响,昼夜对我们有影响,四季对我们有影响……我们为什么不研究阴阳?
学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和人事。结果,我们讲到《天年》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其实,在这时戛然而止,我觉得也对,应该有个时间,让大家把这些东西消化一下。因为学完《黄帝内经》,对人最大的影响,不是帮他们治好了什么病,而是重塑了三观。
十二年前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给大家讲一下。在《黄帝内经》第一季中,我们讲了天文、地理,那么第二季就讲人事和人情吧。
现在很多人跟古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古人对天有敬畏,对背后操控他们的人有敬畏。
王东岳老师总批判西方的一种思维方法——逻辑强迫症,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单线,也就是沿着因果一条线推出去。但问题是,影响我们生活的是多维度、多层次、多时空的东西,需要复杂的头脑去理解。
为什么道家讨厌奇巧淫技,不让人动机心
徐文兵: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被中国古代的先贤们鄙视的,如果我们不用这种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研究世界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发明各种仪器,虽然你的肉眼没变,但你可以通过仪器看得更远、更细;另一个方法是,如果你是对的,这个世界就是对的。我们想了解世界的真相,却受到视觉、听觉、味觉的限制,我们感觉不到,但如果你通过修行,就会感受到。
比如,我们的肉眼能看到的光波——赤橙黄绿青蓝紫,它是一个频谱,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有一些人可以感觉到红色外面的光波,即红外线;可以感受到紫色外面的光波,即紫外线。有的小孩子就可以感觉到。
为什么道家讨厌奇巧淫技,不让人动机心?
因为他们认为那条路是不对的。只有正确地修行才能把自己变得正确、敏感,从而去感知或感悟这个世界。中医走的也是这条路。
梁冬:有一种比较温和的表述是,其实所谓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眼、耳、鼻、舌的放大化和精细化,但我们的意却没有得到同步的训练。在过去的时间中,显微镜、望远镜等东西帮助我们把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连接的世界,做得更精妙了,但我们的意却没有得到训练和提升,甚至是大幅退步的。科学手段带来的眼、耳、鼻、舌的进步,跟我们的意的发展本应该是同步的。
徐文兵:这是同步不了的,因为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本能的退化史。
梁冬:事实上,人类不是在进步,也不是在退化,而是在演化,发展出了一些另外的能力。比如,以前大部分人很难同时做几件事,但现在我们都是“精神分裂患者”,就算有人可以同时处理十件事,你也不觉得有违和感。因此,我有一个观点叫“精神分裂者的春天正在来临”。
梁冬:所谓的儿童教育,它的核心可能不是让小孩子掌握很多技能,而是帮助他掌握一项特别重要的能力,比如你的孩子对一件事特别专注。
拥有基本能力,或许不够高科技,但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被时代荒芜化之后,你保住的这种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如果茅台公司不再生产其他酒,而只是生产飞天茅台,那这家公司可能会更值钱。五粮液其实就是因为产品线太多,让你不知道哪一款才是最好的,所以它没有办法涨价。
茅台其实做了很多精进的研究,因为我把不同年份的茅台酒喝完之后,发现过去十年中的是最好喝的。我以前不爱喝茅台,后来发现它过去十年只是在酿制酒这件事上,尤其是对微生物菌群的研究上,有了更多的专注。你会发现在2004、2005年入窖,2010年左右出来的那批酒是比较好喝的,而20世纪80年代入窖的酒,反而没那么好喝。换句话说,它其实在某一个深度领域和垂直领域里,进行了深度净化,只是大家没有觉察到。
很多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徐文兵:道家对精气神的研究是最深入、最细致的,而且它得出的结论对我们的养生、保健、治病最有指导意义。现在很多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说其心神是散乱的,不聚焦。
比如最简单的放大镜实验,如果你用一个小镜片,把阳光都聚到一个点,就能把东西点着。因此,我们但凡省省心、做做减法,把那些让你关注且兴奋的东西减一部分,专注到一件事上,你就会焕发或激发出一种巨大的能量。
有句话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很有用。
梁冬:其实,还有一种观点叫“生命3.0”。生命1.0是硬件和软件都没有改变,大部分动物一辈子的想法和身体都是固定的;
生命2.0是没有办法提升硬件,但软件在不断地加载,比如各种App的出现,如果你现在去买iPhone一代,会发现它是用不了的,因为很多软件在手机里已经运行不动了。现在大部分人就处于一种生命2.0的心态——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软件不停地升级,且运行得越多,就会导致硬件承受不了,最后出现崩盘。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只有两个选择:第一,等待硬件也可以升级的时代;第二,重新做一些减法,把多余的人和事都屏蔽掉。有情的人一定是无情的,因为他不通过无情的削减,就不能把专注力留在有情的人那里,而多余的朋友只能带来多余的烦恼。
徐文兵: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为什么要用App?我应酬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他会忘记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然后不停地被裹挟着走。当他突然冷静下来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大家都可以想想自己在做的事情,跟你的初衷相违背吗?
梁冬:守得初心,不辱使命。以上是我们一起做的回顾,同时也一起做了一个对过去十年生命的总结,发现每个人都在长大,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不要忘记,其实,长大的过程也是“加载”的过程,在差不多的时候,要开始做“卸载”的功课。
我在治疗很多孩子的病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的妈妈需要治疗,她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告诉你什么叫“正常”。也就是说,我们做不了真正的圣贤,但我们可以变成一个“阴阳和平之人”,这是我们追求的最好的状态。我们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把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的人,调成“阴阳和平之人”。
经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1.“黄帝问于少师曰”
你想让儿子变成什么样,就朝着那个方向去做
梁冬:前两章,我们讲了《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的开篇,谈到了天为何物,本篇我们开始学习正文。“少师”是辅佐太子的老师
梁冬:“黄帝问于少师曰”,以前我们都是讲岐伯,请问少师和岐伯是什么关系?
徐文兵:古代辅佐黄帝的官职叫太师、太傅,而岐伯是天师。关于岐伯,现在考证有几种说法:其一,他是甘肃庆阳人;其二,他是陕西岐山人。但我比较认同的是,他是嫘祖西陵氏陪嫁过来的一个辅佐大臣,是四川人。
岐伯辅佐黄帝,与其谈经论道,包括谈论人体的阴阳、表里、骨髓、经络、血脉等,因此,岐伯明显是一位指导成年皇帝的老师。
太师、太傅是辅佐皇帝的人,辅佐太子(还没登基的皇帝)的时候,这些人被称为少师、少傅。所以,从这个问话就能看出,这是黄帝年轻时请教的低级问题,也是初级“中医粉”问的问题。
“问于少师曰”中的“少师”,我们在历史上没有办法考证他是谁。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有少师的职位,就是辅佐东宫太子的老师。
我特别喜欢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叫《雍正王朝》。其中,雍正在当皇子(还不是太子)的时候,请了一位师爷叫邬思道,他在雍正几次关键时候,帮他做决定,给他鼓励。其实,邬思道就是少师。
但雍正登基(也就是康熙驾崩)以后,回到王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杀了他的师爷邬思道,因为师爷知道得太多了。当时,师爷邬思道一看雍正的眼神就知道不对,于是先恭喜他夺得了大位,然后雍正说:“你做了不少工作,我要重用你。”
但师爷马上跟他说:“臣有三不可用:首先,我是康熙时期的罪犯,因为犯了事,被判过刑,如果你夺得大位后,启用你父亲在位时的罪犯当大臣,这是不孝;
其次,在你没当皇帝前,我给你出的主意都是阴谋,而你做了皇帝后,需要光明正大地统治天下,你做的任何决定、任何事,都要经得起议论和评判,而且你选官是有人才选拔制度的,肯定能挑到可以辅佐你的人;
最后,我的腿是瘸的,我是一个残疾人。”以前,当官是讲官威、官仪的,有的人才华横溢,但因为相貌丑陋就没被录取。
他这样说的意思是,我绝对不会因为辅佐你,有很大功劳,就居功自傲,跟你夺权,那是找死。
雍正听后,脸色缓和了下来,眼里的杀气也少了。接着,邬思道马上提出第四个原因:“我岁数大了,想告老还乡,您就给我安排一个地方,比如您的手下李卫那里(李卫是雍正手下特别忠实的大臣),我去养老,做闲云野鹤。”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告老还乡,但我绝对不会脱离你的视野。邬思道是王佐之才,他可以辅佐任何人当皇帝,如果他告老还乡,雍正就失去了对他的控制,他没准会辅佐“李自成”上位。他说完这些话以后,自身得以保全。
梁冬:很多家长听到这句话时都在想:“我要给儿子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徐文兵:其实,你给儿子找老师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言传身教,不能把自身那些不好的东西传到儿子身上,你想让儿子变成什么样,就朝着那个方向去做。你高兴,孩子就不会抑郁;你假装高兴,孩子就会抑郁;你焦虑,孩子就好不了。
我在治疗很多孩子的病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的妈妈需要治疗,她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我们把干支纪年分成十二个月的好处,就是基本上能跟月亮同步,而不好的地方在于过分强调了月亮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太阳。
现代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用“转换时空”的方法给人治病。比如我的肝火本来就特别旺,正好又处于春天,天地之气又鼓励生发,因此,肝火就更旺了,这时我可以借助吃药、扎针、艾灸、刮痧等方法,把自己的肝火泻掉。
其中,所谓的吃药泻掉肝火,就是让带有浓厚的秋天气息和能量的药物,进入人的身体里,把属于春天的肝火平和一下。此外,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如果是4月份左右,不用吃药,直接去澳大利亚或其他南半球的国家,这些国家正好是秋天,到了那里,身体自然就舒服了。
梁冬:很多朋友总是说自己早醒,其实,换一个时区就可以了。徐文兵:比如你包一架跟地球自转同步的飞机,让自己永远保持在子时,也就是它在子时,飞机也跟着走,那你也永远在子时。因此,十月历是五行学说的来源,是它的根本。现在,我们用的历法变成了十二月历,它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比较好分。比如夏至把一年分为“两份”,夏至加冬至就像切蛋糕似的,把一年分为“四份”。而十月历不好分,它把一年分为“五份”,无法说清楚到底是把哪个季节分为了“两份”。
三星堆出土了一个青铜器,里面有一个五角星,讲解员说:“不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它代表的是十月历,就是把一年分成了“五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历法。
“人不得全,瓜不得圆”,我们肯定都有缺的地方
徐文兵:十二月历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五运六气,它把一年分成六季,厥阴风木两个月,少阴君火两个月,少阳相火两个月,太阴湿土两个月,阳明燥金两个月,太阳寒水两个月。
每种分法都有它的道理,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我只能告诉你,古人拥有什么样的思想,这种分法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下面分的这五类人,其实跟五季有关系。
“人不得全,瓜不得圆”,我们肯定都有缺的地方。自己在哪个季节最舒服?到了不舒服的季节,自己该怎么办?到了现在的季节,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待着?这就是我说的把天和人结合起来一起看。
梁冬:有一种观念是看人得的病,还有一种观念是看得病的人。意思就是,如果你把得病的人进行简单的分类,治病的思路可能就要简单、直接得多。
你是凭感觉吃饭,还是凭化学分析吃饭
梁冬:机器的进步与人的退步是同比关系,但很多问题就出在这里,机器对人的侵蚀,给人带来的退步,我们是持拥抱的态度,还是保持警惕的态度?
徐文兵:答案很明显,很多人都相信生化指标,比如影像的成像、X片。但有一种情况是,检查结果表明你没事,你却觉得自己很难受。
梁冬:还有一种相反情况是,检查出一堆不正常的指标,但你不觉得难受。这时你要怎么办?
徐文兵:其实,这是一种错搭,而错搭达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即便很多指标不正常,他也活得很好。这种活得很好是一种自我感觉,而生化检查只是一堆指标。
我们现在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你是凭感觉吃饭,还是凭化学分析吃饭?你是因为食物好闻、好吃而吃,还是因为它含有各种元素,你才去吃?我觉得现在的人异化了,活得不像人。如果做饭能被机器取代,那么这个做饭跟我们说的做饭完全是两码事。其实,我们做饭有一个特点,在做饭前已经在心中预演了一遍,剩下的就是把心中的东西落实的过程,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吃饭的人能吃出做饭的人的用心,这是道家或中国古人做饭、吃饭的方法。
“你先相信,才能看见”
徐文兵:一个大夫成才的标志就是“心能备而行之乎”,他在心中形成了一个健康人的象,任何人找他看病,他能马上用这个象对照这个病人,再说病人哪里不对。他的脑中跟做饭一样,他把怎么治好病人在心中演了一遍,剩下的扎针、按摩、刮痧、艾灸、开药等,都是应象,他只不过是把心中的东西落实了。
大夫没成才的一个标志,就是心里没有象,他在赌。当病人找他看病时,他觉得病人好像是虚,又好像是实;好像是寒,又好像是热。然后他就说:“先试试吧。”先让病人喝桂枝汤,如果病人没有病愈,再让病人喝小柴胡汤,这就说明他的心里没象。深究起来,这就是唯心主义。如果你的心里没有准备就去做事,这是行不通的。
黄帝请教少师说,你要帮我建立起象,我的心中有了象,我就能看各色人等,也就是“心能备而行之乎”。
梁冬:有个词叫“知行合一”,意思是很多人行不好的本质,就是因为他不知,没有真正地知。
徐文兵:或者他知了,但没往心里去,因为这种知的层次比较低。
梁冬:用马云的话来说:“你先相信,才能看见。”因为你的心中没有,所以就看不见,也做不到。
徐文兵:相信是现在很多人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梁冬:有的人是看见了,才会相信;有的人是相信了,才能看见;现在很多人是看见了,也不相信。
徐文兵:“静”是一种很奢侈的状态,我们可以把自行车骑得很快,但有一种自行车比赛比的是慢,人们骑着自行车滑一段距离,然后看谁骑在上面能不倒,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对平衡能力的要求。
事实上,现在的人们已经意识不到自己静不下来了,以至于现在的大多数小孩子都患有一种病——多动症,大人也出现焦虑、狂躁等各种情况。其实,中医的很多方法就是让人静下来的,比如站桩,它不仅可以让人静下来,还能让人享受静下来的舒服的感觉。
静不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身心不健康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很安静地坐着,不左顾右盼,不低头玩儿手机,不抓耳挠腮,同时也没有发呆,他就不是一种死相,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安静。如果你是阴阳和平之人,那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状态,一个是安,一个是静。
梁冬:当然,也有一些人坐在那里,看似什么都没有做,没有玩儿手机、弄指甲,也没有发呆,但他可能在数呼吸,只是不知道做什么罢了。
徐文兵:这种静并不是理想中静的状态,理想中静的状态叫“自在”,自在的前提是要学会自处——自己跟自己相处。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我跟几位老师谈论如何跟领导、同事相处,我提出了几个观点:
第一,职场就是一种意识行为,我们一定不要动情绪、动感情,不要刚开始就讲老乡、校友,这是很low的行为。职场上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走到一起,并且把这个目的达成。
二,人一定要学会自处,学会自己跟自己相处。其实,人的身体中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存在,现代医学或心理学称之为多重人格综合征,这种人一会儿会出现一种声音、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会儿又会变成另一个人。古代把这种现象叫“附体”,说的是一个人的身上有其他东西在左右他。
我们要自处,要看自己的身和心能不能相处好,要看发自内心的意识和后天培养的意识能不能相处好。
自在有一个特点——生无病苦
徐文兵:安和静的人,一定是一个可以自处的人,并且把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的人,还是很自在的人。
很多人认为自己活得不自在,是因为他的身体里有其他东西在左右他。北京西山卧佛寺中有一座释迦牟尼涅槃铜像,上面有一块匾,写了四个字——得大自在。这四个字的意思不是一个人得到了很大的东西,他就自在了,而是得到了大自在。
修行的问题就是不要等死了之后才自在,而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就很自在。在这种自在的状态下,你可能什么都没有做,就很自在。其实,这种自在是一种享受自己当下活着的状态,而且它有一个特点——生无病苦。如果你的身上痒,但忍着不挠,这就不叫自在。
梁冬:《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讲到,当颜回要去做官的时候,孔子就跟他说:你要在职场中学会自在地相处,因为你即便努力工作,也可能会得罪人。
君子用心若镜,你只是反映,你只是看见,你只是感受你那一刻自在的相处方式。
如果你自在了,其他人就会觉得你舒服;如果你让别人觉得不舒服,他就会整治你。有句话说这个人有罪,这种罪叫“可恶罪”,说的是一些人即便什么都没做错,但别人整治他,就是因为他可恶。
罗素说:“一个人陷入崩溃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征兆就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因为你越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你就越重视它,就越会被它绑架。所以,解脱的方法就是出离,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就觉得特别可笑。他为什么能保持谦虚呢?因为他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到别人捧自己时的那副嘴脸。
庄子讲的“六合之外”,就是从里面、外面、上面、下面,从过去看现在,从未来看过去。当你建立了多元视角、全息视角时,你看到的任何一件事,都不会让你产生过多的判断,原因很简单,因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下看,它完全呈现不同的状态,于是它产生的情绪反应就被综合了。因此,这种平和其实是一种多维度下和合出来的平衡感。
徐文兵:这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方法,需要我们有自知之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句话是“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延伸出来的话题就是我不根据别人的毁誉来决定自己如何处世、自处。
“尊则谦谦”的另一面是,当别人贬低你、打击你、侮辱你的时候该怎么办,你是不是因为别人那么对你,就开始自虐、自残、自杀?
如果你做不到“尊则谦谦”,那你被人贬低的时候,就不会变得很庄重、稳重。所以,阴阳和平之人处事、自处的出发点,还是自得——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价,我不会因为你们捧我而变得狂妄,也不会因为你们贬低我而变得自卑。
7.
“谭而不治”
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梁冬:下面讲“谭而不治”。
徐文兵:有本书叫《菜根谭》,“谭”跟谈话的“谈”是同义词。“谭而不治”的人绝对不会有强迫心和控制欲,他会给你忠告,给你建议,但绝对不会付诸行动,用各种强迫的手段去控制、指派你。
因此,你跟这种人待着,他眼看着你要掉进坑里了,他会提醒你,但他也知道你不掉进一次坑里,是不会长记性的,该掉就掉吧。
我个人认为,改变别人有几种手段,一种是无言的改变,就是言传身教,不会说太多的大道理,而是直接就把事做到了。所以,阴阳和平之人会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去做事,去感染你,给你提出一些建议、指导、忠告,但他不会强行介入去改变。
梁冬:有部电影叫《囧妈》,我看完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中国有太多的父母,很害怕孩子犯自己曾经犯过的错,很努力地改变他们。其实,这是出现在中国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徐文兵:其实,不仅是中国,在外国也一样。我治过很多外国病人,有两个病例特别有意思,2004年“非典”结束后,一个叫Paris的快六十岁的老太太来找我调养身体,她第一次找我是给她八十多岁的母亲看病。我检查完后对她说:“你的母亲没什么大毛病,但你有问题,得来看病。”过了一两周,Paris老太太就来了,说的都是不痛不痒的病症,然后我就说:“不是,你有比较深度的抑郁症。”说完后,她哭了将近半个小时,然后承认自己有抑郁症,而且已经吃了很多年的抗抑郁药,让我帮她治疗。我给老太太治好以后,她又推荐了一个美国的老太太找我治疗,也是抑郁症。后来,我从这两个老太太的身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她们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对还是儿童时她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梁冬:这就是妈妈夺取了爸爸的地位,本来该公鸡打鸣,现在母鸡的声音更大,所以,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排序上的失位。
徐文兵:强势的母亲很容易培养出“奴才”的儿子,也就是“妈宝男”,“妈宝男”永远成不了男人。
现在,有的老一辈人骨子里的心态,始终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我就永远保持对你的支配权和控制权”。
我个人认为,这种人活得很可怜,因为他没有自我,在没有自我的情况下,处处以介入你的生活来体现他的存在感,一旦我无法介入你的生活,你不让我介入你的生活,或我介入你的生活对你干涉无效,那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后我就病了。
本质上,这种心态还是不自在,因此,很多健康的老人活得很明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觉得孩子趁早别烦我了,该干吗干吗,你回来看看我,我挺高兴;你不看我,我也不痛苦,这就是活得很清楚。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并不依附于你。
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并不依附于你。
8.
“是谓至治”
阴阳和平之人,自处和与他人相处都很舒服
对中医特别信任的人,不会贪求所谓的速效
梁冬:接下来讲“是谓至治”。
徐文兵:“至治”就是最高级别的“治”,反过来还有最高级别的乱,就是“至乱”。
以前,我讲过“婚”和“姻”,“婚”是两个人的事,“姻”是家族联姻,因此,七大姑八大姨等各种人掺和进来后,结果就是“至乱”,本来是两个人的事,变成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最后就不可收拾。
跟人相处,帮助人的方法我们叫“王道”。什么叫“王道”?就是我尊重你的主体,你是一个主体独立的人,你应该对自己负责,而我只是提供建议和必要时的帮助。
人们经常有一种欺凌霸权的思想,我看你弱,我帮助你,你就得接受,这就是居高临下地视你为弱者。我接触的一些文明相对高级的人,永远强调一句话:“Knock before you enter.”意思是进来之前先敲门,即便你帮助我,也应该先问我是否需要你的帮助。
所谓的霸道是什么?你什么都不懂,我来替你做主,强行介入,强行干涉,最后达到的结果不是“至治”,而是“至乱”。一些国家就是霸道,觉得你不对就要打你,而且是打着帮你“建立民主,恢复秩序”的口号。
现在,很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上外部势力的强行介入,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像夹生饭一样。有些口号是非常好的,但你要达到那个状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下就能达到,这都不叫“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