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考考生家长
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生活在氛围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是快乐自信的,他们能够轻松面对困难和挑战。所以中考之前家长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设身处地理解孩子和相信孩子。我们真挚的微笑、饱满的情绪,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能使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也能减轻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缓解孩子对考试的焦虑,有利于考生情绪的稳定,改善其精神状态。我们不要让考生总生活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中,不要一味拒绝亲戚朋友来往,不要刻意不看电视、听音乐,避免让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要时时注意用开朗、乐观的情绪影响孩子,吃饭前后,孩子学习的间隙,一家人都可以在一起说说笑话、唱唱歌;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让孩子自立,变批评为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的鼓励,通过抚慰、感染与暗示,帮助孩子稳定情绪,这样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正常水平;要特别注意不能把工作上的不顺,生活的压力,尤其是夫妻之间的矛盾等带给孩子,孩子年龄虽然小,但内心很敏感,很容易受到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中考之前这个关键时期,“搁置争议”是最好的办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演“全武行”,争取让孩子保持心态平和。
2. 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
在保证精神状态饱满、稳定的同时,也要十分关注考生的身体状态,我们家长需要安排好孩子的起居、饮食,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使孩子的“生物钟”尽量吻合中考的时间,让孩子的兴奋时段集中在白天,避免“开夜车”,日夜颠倒。同时,中考之前的这个时期学生的身体消耗特别大,作为家长,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菜谱,荤素结合,营养均衡,既注意营养又不失清淡、可口,尽量不让孩子吃喝生冷的食物,拒绝饮料等垃圾食品。特别要提醒孩子的早餐的重要性,可以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每天一杯牛奶,晚上学生完成作业后,也可以适当吃点东西,但是不要喝水太多,也不能吃得太饱,以免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3. 切忌制造紧张气氛
中考临近,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刻意制造出“一级战备”的考前状态,如请假在家做“专职后勤”,晚上绝不打开电视等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压抑、烦闷,“透不过气”。明智的做法是,家长该干嘛就干嘛,一切如常,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努力开辟沟通渠道,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同时及时给予指导和疏通,避免与孩子谈涉及分数成绩等给孩子增加压力的敏感话题,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鼓励。
4. 避免显露过高的期望
考生的考前压力与学校有关,更与我们家长有关。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年级前二十名”“一定要考上四星高中’”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他们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们的“不安”,最终会造成孩子的“不安”。解决“不安”的办法是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接受现实,而且是全方位接纳,不能只接纳孩子好的一面,不接纳他们“不好”的一面。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很难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对家长来说,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孩子的状况,接纳孩子的现状,对孩子有正确的定位,不要去和别人攀比,更不要用别的优秀的学生来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较。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行,“现在你要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做好考试准备,不要为别的事分心”,这样的谈话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孩子能够保持平稳心态,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就已经成功了,就值得庆贺、高兴。
5. 切忌絮叨式话语关怀
在孩子复习迎考期间,一些家长总爱在孩子面前反复念叨“你要认真复习啊!”“你一定要考好呀!”“我们为你付出了很多呀”等等;有的家长喜欢当孩子的面与亲戚、朋友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这样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重孩子的思想包袱。只有我们的心态平和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才会减至最低,才能让孩子心平气和地去考试。因此家长们与其唠唠叨叨,倒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调节一下紧张的心情。
6. 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
满满的自信心能帮助考生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在考前阶段,家长对孩子要鼓励、肯定,不要动辄批评、指责。当孩子某一次考前测验失利时,一味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这时,家长最好多与老师、孩子沟通,共同找出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指导孩子重温基础、回归基础,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教材的基本概念上去,把基础分拿牢。再者,应让孩子重温平时的练习试卷、笔记,重温以前做错的题目。尤其是最后一学期做过的试卷中所有的错误都要更正、记牢,要把错题搞懂,吃透这些“经验教训”,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要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避免贪多求全、知错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