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2024.12.8~)
一个人对世界、对人心、对 历史和现实看得多远,就构成了这个人境界的第一层。有些人 只能看到眼前发生的事情,有的人能够预知未来,境界孰低孰高,就不言而喻了。
境界的第二个层次是看得透。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大家 都看得见,但是有人看得透,有人看不透。境界的高下就立判 了。
但凡一个人能做到看得远,看得透,看得开,他的生活就 不会差,他的事业也必将蒸蒸日上。反之, 一个看不远,看不 透,看不开的人,即便是腰缠万贯,学富五车,拥有无限的资 源,也未必过得幸福,未必能做成大事。换句话说,境界比学识、财富和资源更重要。
人 类历史上境界最高的一群人是创造了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先哲们。 他们穷其一生探究做人的真谛、理解世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 途径,以及超越自我的修行。他们的智慧,经历了成百上千年 无数人的验证,证明对我们是有益的,有用的,有效的。
几十年前,我读了那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经典著作后,对世 界和自我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变,并且随后一直在用那些先贤 的智慧指导我做事情。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书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如果研 究生的哪门课程看书也能学会,通常选这门课的人就很少,因 为大家可以自己学;学生们喜欢选的课程,通常都有很多课堂 讨论,需要同学们在一起解决问题,因为只有经过讨论,才能得到所谓的真知。
对中国的家长、学生和 老师来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问大家教育的 目的何在,不管他们在公开场合谈论多么高尚的理由,私下里 其实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楚。现实一点的人会说无非是为了找份 好工作,有野心的人还会加上一条——实现阶层跃迁。当然, 还有人会说是家长、老师逼着他们学,或者教育法规定他们必 须去学校,等等。在所有的答案中,我必须讲,柏拉图给出的 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个,因为检验自己经验的真实性真的很重 要,而教育教会了我们这一点。不仅在学习知识时我们需要检验知识的真实性,以及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必须有方法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是真是假。而 验证的方法,既可以是一些客观的标准,也可以是他人的感受,毕竟很多感受并不能用客观标准来检验。
柏拉图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哲学问题的 哲学家。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虽然所生活的时间更早,但是其理 论缺乏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他的思想大多是通过柏拉图转述的,因此很难判断有多少想法 是苏格拉底自己的,有多少是柏拉图借老师之口说的。古希腊 的哲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就与早期的哲学分道扬镳了。 人类早期的哲学,都是从人所面对的世界,从自然现象和宇宙 运动出发,思考世界变化的基础,通常以朴素的神话方式表达 出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不同,他们不在意自然现象和自然的问题,而是探讨人最在乎的是什么事情,比如人是如何感知
讨论问题有两个前提:第一,大家都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 感受;第二,大家都愿意在共同的基础上谈论同一件事。如果 不能满足这两个前提,讨论就没有意义。或者说,那样的讨论不成其为讨论。
先来看第一点。让大家说出真实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因为这常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曾国藩曾经跟他弟 弟讲,人需要至诚,对方才会说实话。生活中的事大抵如此。 在讨论时,很多人讲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自己猜测的可能 正确的想法。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会产生系统性偏差。结果是,即使我们的认知是错的,也发现不了。更可怕的是,我们还会以为自己的认知得到了验证。
再来看第二点。如果缺乏讨论的基础,讨论是不会有结果 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看似各种意见都收集到了,但它们却只是对不同问题的阐述,起不到彼此验证的作用。
任何人要想增长见识,除了不断获得新的经验,不断通过 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去验证,别无他法。苏格拉底讲,未经审 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柏拉图则主张,没有经过验证的经 验是靠不住的。他们说的其实是同样的道理。验证真理离不 开讨论,苏格拉底一生的治学方式就是启发和讨论。不独古 希腊先贤是这么做的,东方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教育弟子的方 式也是类似的。《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他 也是以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其实这些先哲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通过讨论验证真理。
人是否有能力准确感知外界事物,作 出准确判断,至少在某些方面作出准确判断呢?今天很多人对 此依然持怀疑态度。比如,很多人会列举经济学家无法准确判 断经济形势,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例子,或者战场上的指挥官 或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误判形势导致惨败的例子。还有很多人 会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举国上下误判形势的例子。难道这些不正说明人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很差吗?
正是因为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们,要对外部世界作出判断非 常困难,苏格拉底才会说出那句非常谦虚的话—“我唯一知道 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也正是因为如此,柏拉图才会一直纠结 于人是否具有这种能力,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学家把柏拉 图的学说发展成了怀疑主义。但是,有一位哲学家明确地告诉 我们,我们能够感知他人,能够准确了解外部世界。这个人就是亚里士多德。
为了有效地认识世界、研究学问、发现新知,我们需要工 具。亚里士多德把各种方法都放在了《工具论》 一书中,其中 最重要的是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之于逻辑学,就如同欧几里得 之于几何学,牛顿之于物理学。古典逻辑学的主要成就,比如 我们常用的三段论这种推理工具,都是亚里士多德总结出来的。 在所有学科中,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放在最底层的位置,称之 为第一科学 (First Science), 因为它是其他所有学科都要用到 的工具。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科学”的概念也不是指今 天的科学,而是泛指学问。此外,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很多学科也都有重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写了大约200部著作,但只有31 部流传了下 来。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讲,当一个人真正了解了亚里士多德为 什么了不起,并且从内心钦佩亚里士多德时,他离有知识、有智慧就不远了。
拉斐尔'在他的名画《雅典学院》(见图1-1)中,让亚里士 多德与其老师柏拉图一起站在画面最中央,并肩而行。这既是为了显示亚里士多德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也是为了说明他和柏拉图所代表的研究哲学的基本方法的不同。柏拉图手指向天空, 表示他强调世界的本源是理念,他所关注的重点是现实世界中 各种特定的具体的对象。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地面,喻示他所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各种具体的事物,强调经验。
在对世界的理解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观点相差很大。 柏拉图认为,有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分,理念是完美的,而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所产生的不完美的衍生物。哲学是“理念的科学”,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学问、真理和美德存在于理念 之中。在现实世界,由于万物都是理念世界的表现,是流动的、变化的,因此难以把握。
但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认为,他更看重现实世界。他提出, 我们只能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各种特殊事物来了解现实世界背 后的深层原理,而不是说先有那些理念和道理,再由理念和道 理产生出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看法,坚定了我通过 自己的努力搞清楚世界是怎么一回事的信念。正是因为有了这 个信念,我才会去研究科学,才会绞尽脑汁地去搞清楚其中一 些尚为人们所不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信念,我才会 去研究人,去研究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理 解他人、如何让他人与自己合作,才能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亚里士多德对人这个认知主体,以及外部世界这个被认知对象的看法。把握了解世界真实性的主轴, 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客观世界是我们形成主观看法的基础。他所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我们周围的人及我们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要让那个认知和真 实世界产生偏差的人,看到接受世界真实性的好处。我后来远 离了王五,是因为我最终发现,被整个群体接受所带来的利益 要比跟王五做朋友更大。当然,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大概有 快一年的时间,因为我也是在吃过一些苦头后才慢慢体会到的。 如果当时我能懂得亚里士多德讲的那些道理,或许几个月就能
发现自己的问题。
讲回到孩子叛逆的问题。很多家长明明白白地看到孩子在 走弯路,先是好心劝,然后是威逼利诱,却往往把事情搞得越 来越糟糕。这时又该怎么办?很多人说,你要学会和孩子换位 思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换位思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当家长换到孩子的位置上,他们能清楚地看到那些行为带来的 问题,并不会认同孩子的想法。与此同时,孩子却不会换到父母的位置上去思考。
家长应该明白,虽然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都有客观标准, 但一个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一群人中的一个人。要想 让孩子回到这个世界的主轴上,需要让他体会到这种回归的好 处,以及过分标新立异的痛处。实际上,当一个人的自身感受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相一致时,他会感到很舒服;但当两者不一致时,即便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也会感到不自在,因为 全世界都在和他作对。这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个青春 期男孩考尔菲德,他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但是并没有获 得快乐。因此,绝大部分叛逆的青少年在成年后都会回归理性。 当然,如果有人能给他们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设置一个自己 认可,也和大家的利益一致的利益目标,他们就会更快地度过叛逆期。
回想自己的青葱岁月,我也有过比较叛逆的时期,有过叛 逆的行为。说实话,那时我的父母也并不理解我。所幸我后来 读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书,在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知道 该如何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和想法,因此避免了和她们发生冲突。
不仅青少年在认知上会有缺陷,很多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 此呢?每个人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都受自己主观感受的影响 并不符合世界的客观性。因此,我们在努力做到对人对事公平 客观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很多人的 很多看法是错的,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我们不能总是试图改变 他们,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想法,这是无济于事的。世界上大多 数人和我们并没有交集,我们不需要为他们操不必要的心。根据马可·奥勒留的观点,我们需要忽略掉他们。但是,对于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我们不得不常常打交道的人,当我们看到 他们对我们或者对世界的看法出了严重的偏差,我们能做的也 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告诉他们,而接下来所有的决定都需要他们 自己做出。当意识到自己奇怪的看法和出格的行为与这个世界 格格不入时,他们或许就会自我调整。客观世界背后自有其规 律,顺应那些规律的人会走得更远;违背它们的人,则会渐渐 落伍。只要我们能保证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是合理、公正的,我 们就不会落伍。假以时日,我们周围就都是与自己认知和三观 一致的人了。这时,我们就成了精神上的自由人,而自由来自对规律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规律本身是天赋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先有我们的世界,然后才有规律,这些 规律又是可以认识的。至于如何去认识,这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了。
相传在希腊人请求神谕的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刻有三句箴 言,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苏格拉底说 的,也有人认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说的。根据罗马时 期的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¹在《名哲言行录》中的记 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泰勒斯答道:“认识你自 己。”很多时候,我们能对他人和世界作出准确判断,但事情 轮到自己头上就犯糊涂。也正是因为如此,尼采在《道德的系 谱》 一书中,才会专门耗费笔墨来讨论“认识你自己”的问题。
尼采是这么说的:我们注定对自己感到陌生,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必 定要把自己看错。有一个句子对于我们是永恒真理:“离每个人最远的人就是他自己。”——我们对于自身而言并
因此,我们看人的时候,不妨问自己这样四个问题:
1. 以他的才智和品行,他是否能将这件事做好,或者我们能否信任他?
2. 以他的身份和实际情况,他是否适合做这件事?
3. 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和我们的目的一致?
4. 他做这件事的方法是什么,是否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和柏拉图的截然相反。前面 说过,在《雅典学院》那幅画中,柏拉图手指向上天,亚里士 多德则掌心向下,这就体现出了两人的思想差异。亚里士多 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Amicus Plato,sed magis amica veritas')。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亚里士多德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和老师观点相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做 什么事情,要想获得切实的进展,或者获得创造力,就需要不 断用经验去触碰这个世界,而不是到那个虚幻的平行世界寻找
答案。
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成了三类:科学知识、技能知识和道德知识。
科学知识包括我们说的数学、自然科学等,要靠经验加逻辑获得。
技能知识包括文学创作、音乐、艺术、绘画、工艺(工程) 等,就是那些通常说的可以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而获得的知识。
想要获得这些知识,就要不断地用经验去触碰它们。
道德知识包括今天所说的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比 如管理学和政治学等,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得。
作为一个相信理性且一生求知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强 调灵魂对于求知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就 必须摆脱肉体的束缚,用灵魂来透视事物本身;如果有肉体的 干扰,灵魂就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实际上也就不能获得真正 的知识。这一点后来被各个时代的大科学家证实了。中世纪、 伊斯兰文明黄金时代、文艺复兴和科学启蒙时代的大科学家们, 从比鲁尼'、罗吉尔·培根²、哥白尼、伽利略到笛卡尔、牛顿等人,都属于这种纯粹的科学家。 一个人要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纯粹的头脑,需要有宗教般的虔诚。即便不作科学研究,但凡要追求知识,太多的物质欲望干扰也会让我们难以走远。
萨古鲁认为,包容是解决世界上各种难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比如,当我们认为自然环境是自己的一部分时,我们就会珍爱 环境。在《硅谷来信》专栏的“答读者问”部分,有读者提出 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区里养狗的那些人会放任宠物狗随 地大小便,破坏小区的环境呢?套用萨古鲁的理论,这个问题 就很容易解释了——那些人觉得环境和自己没有关系,自然也 就不会爱惜环境。很多人自私,可能就是因为把自我的边界设 定得太狭隘了,感知不到周围很多美好事物,比如阳光、空气、水和鲜花,其实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不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萨古鲁讲,很多人之所以会争夺利益,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他 人和自己是不相容的,也和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做到 包容,把其他人包容进“自我”这个概念,他就不需要刻意去 表现得“无私”;相反,他会很自然地去爱他人,因为这跟爱自己是一样的。
今天,人与人之间具有边界感是文明的体现,但如果因此而失去了包容,可能就得不偿失了。有些时候,人们缺乏对他 人的认可,即使感知到了对方,也不会将其纳入“自我”的范 畴。比如, 一位丈夫或者妻子认可配偶是自己的一部分,无论 对方做什么,自己都能包容;但是,他/她并不认可配偶的父 母,可能会为了一些小的利益而跟他们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这 说明,这个人将自己和配偶纳入了“自我”的边界,却将对方的家庭排除了出去。
萨古鲁这种想法在印度文化中极具代表性。今天,印度人 依然是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而这种现象在美国其他所有族 裔中几乎都看不到。印度人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反对在 成为所谓的文明人之后就与自然隔绝开。你可能听说过,印度 文豪泰戈尔觉得英国人在印度创办的那种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大 学不好,于是干脆自己在家乡创建了一所学校,这就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 (Visva-Bharati University) 的前身。
那么,萨古鲁这种想法和现代文明所强调的尊重每个个体 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要有边界感是不是矛盾的呢?如果去问印 度人,他们会说完全不矛盾。事实上,印度人是把在外人看来 矛盾的各种想法和做法集于一身而安然自得。比如,他们一方 面崇尚英美的教育和文明,有钱人会把孩子送到英美等国学习;
另一方面又固守印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一方面对全世界各个族裔的人都比较包容,甚至圣雄甘地还讲过“我是伊斯兰,是 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犹太人”这样的话;另一方面又在 社会生活中维系着一种贵贱尊卑制度。他们一方面大多是自然 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大多不忍杀生;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今天 全世界最严重的环境污染。能够将看似矛盾的做法集于一身,本身就是一种包容。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接受印度人的想法和做法,我所接受 的是,在当今这种每个人都过于自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具 有将他人和周围环境包容进自身的胸怀。在我看来,萨古鲁所 讲的“自我”和“包容”的概念,就是格局。格局有多大,自 我就有多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来说,拥有一个大的自我都比拥有一个小的自我更有利。
此外,还要特别强调一点:萨古鲁讲的包容,是指把自己 的边界往外画,是让他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 的意愿加到他人身上,多管他人的闲事。比如,今天中国很多 家长爱替儿女操心,容不得儿女有不同想法,这恰恰是不包容的表现。
当然,要达到萨古鲁所说的这种境界并不容易。因为很多 人会认为,自己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样子,都是环境塑造出来的。或者说,不是我不想包容,而是生活把我逼得不得不自私自利。这种看法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却忽略了自我意愿的能动性。
如果练过瑜伽,你就能体会到,以前觉得自己根本做不了 的高难度动作,练习时间长了也就能做了。萨古鲁讲, 每个人 内在的能力其实都很强大,能够解决各种问题,这是我们本来 就有的禀赋。每一位瑜伽大师也都会说,各种高难度动作你都 能做到,只要你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为了说明这一点,萨古 鲁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次崴了脚,感觉很疼,然后坐下来练 瑜伽,让自己的意念远离疼痛的想法,渐渐地就感觉疼痛消失 了。当然,这个过程很长, 一般人也做不到。萨古鲁把这种现 象看成调动人的潜能,现代医学专家则会将其解释为神经调节, 认为这与用针灸止痛的原理类似。2015年,在美国疼痛医学 会年会上,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的研究人员报告, 练瑜伽确实可以有效阻止甚至逆转疼痛。与西方人更多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印度文化更强调每个人内在的影响。
从吠陀时代开始,印度人以虔诚敬神的方式追求宇宙真 理。在他们眼中,宇宙的结构最核心的是空 (Sūnyatā) 和幻 (Maya) 。他们认为,宇宙本是空无的,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 幻象。这就能解释古代印度人为什么不热衷于记录历史。相反, 古代印度人会花大力气歌颂神和神话中的英雄,因为神是直接 指向宇宙本体的。如果对比一下古印度的空幻宇宙观和古希腊 的实体宇宙观,就能看出两者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不过,古 希腊柏拉图的二元宇宙观和古印度的空幻宇宙观又有很多相似 之处。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理念,对应于古代印度人讲的 神;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表象,对应于印度人讲的现实世界是一种幻象。
《吠陀经》除了反映出古代印度人的哲学思想,也记录了古 代印度人的历史和世俗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吠陀时期 的印度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于现世生活,古代印度人讲究随遇 而安,因为他们相信世间万物背后都有神灵,都是神灵事先安排好的。虽然《梨俱吠陀》所描绘的宇宙三界(天界、地界和空界)中只有33个主要的神',但后来古代印度宗教中发展出了 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神。哪怕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神存在。
《吠陀经》所倡导的生活态度,是通过学习和思考(包括冥 想)来理解世界。对于世界运行的规律,古代印度人表现出了 很强的好奇心。不过,他们完全是靠主观的理性思考来建立知 识体系的,这和重视经验研究的实证主义知识体系有很大区别。 你可能发现了,这和柏拉图的想法很接近,和亚里士多德的认 知理论却背道而驰。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印 度数学很发达,却没有发展出自然科学了。发展数学需要逻辑 思维,不需要考虑外部世界;发展自然科学则需要对外部世界 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重复做实验,仅仅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 是不行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古代印度文明,其他所有 早期文明都没有发展出“零”这个概念,因为其他文明发展数 学都是为了解决“有”的问题,是有东西要计算,而不是为了 解决虚空的问题。古代印度人能发明出“零”这个概念,和他们认为虚空能够产生出现实密切相关。
其中,天界为日月星辰之神的居所,地界为山川草木之神的居所,空界为风雨雷电之神 的居所。
吠陀文化的这种世界观,让印度人习惯于向内心寻求答案, 这是印度文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种文化也影响了后来的 佛教和印度教。在吠陀文明末期,历史悠久的婆罗门教因为过 度世俗化而在民众之间逐渐失去感召力。于是, 一些新的教派 兴起,并在民众间逐渐传播开来。这些宗教所倡导的思想文化 被称为沙门思潮,这个时期则被称为沙门时期。在沙门时期的
新宗教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耆那教和佛教。
佛教是由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的。悉达多也被称为释迦牟尼或者佛陀。其中,“释迦”是部落 名称,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是该部落被推举出来的执政官¹,“牟 尼”是仁、隐的意思。合在一起,“释迦牟尼”就是释迦部落的 隐者或者圣人的意思。“佛陀”则是觉醒者、得道者的意思。觉 悟是佛教认为的人的最高境界,只要觉悟,即可成佛。这也是一种向内寻找答案的做法。
《吠陀经》和一神教的经典,比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 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有很大不同。 一神教的经典是排他的,后人只能解释,不能随意添加内容;《吠陀经》则是包容的,
而且内容在不断扩展。最初,古代印度学者把自己对知识的理 解写下来,形成了四部吠陀经,然后不断有人进行补充,形成 了这四部经书之外的经典著作,比如讲医学的《阿育吠陀》。这
些经典有时也被称为副吠陀,以示区别。
对于这四部基本的吠陀经和后来补充进去的内容,印度人 又根据主题重新归类整理,形成了三类经典:梵书、森林书和 奥义书。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三类经典,而不是三本书,就和中国的“经史子集”是指四类书而不是四本书一样。
梵书讲的是宗教仪式,其中的思想后来成了印度教前身婆 罗门教的内核。森林书和奥义书的内容差不多,其中是包罗万 象的知识,如神秘主义哲学、朴素的自然科学、文学、医学 等等。奥义书中有的内容和婆罗门教的教义并不一致,甚至相 对立。到16世纪,甚至宣传伊斯兰教思想的《安拉奥义书》也 挂在了奥义书的名下。如果是在一神教中,这种情况是不可想 象的;但在印度文化中,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在外人看来对立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是对立的。
对比一下古代印度人和古希腊人的情况,你会发现,虽然 他们都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也都善于思考,但他们对世界 的看法却大不相同。古希腊人更希望从外部解决问题,最典型 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形式因比内在属性更重要。古希腊 人喜欢健身,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还定期举办 奥运会。印度人则喜欢凡事向内寻求答案,他们不仅不喜欢健 身,还看不起体力劳动。很多人奇怪,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 大国,为什么体育成绩那么差?其实这就是因为印度人并不认 为体育运动有多重要。相比于体育运动,他们冥想或者做瑜伽,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从内部完善自己,逐渐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是空想家,他们也强调身体力 行,实践自己的想法。比如,印度圣雄甘地曾经为了抵制英国 的工业品而自己纺纱、织布。再比如,上一节讲到的萨古鲁, 他不仅在演讲中倡导和平和环保,还在身体力行地做具体的事, 去践行这些理念。早在2006年,他就发起了绿手计划 (Green Hands), 致力于恢复印度的植被,并增加泰米尔纳德邦10%的 绿化率。2017年,印度政府授予他莲花赐勋章,这是印度的第二级公民荣誉奖,表彰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也是在这一年,萨古鲁发起了河流拯救行动 (Rally for Rivers),目标是在全印 度种植24亿棵树,让已经枯竭的大河高韦里河恢复40%的流 量。这种做法和萨古鲁倡导的人生哲学是一致的,就是把世界看成自己的一部分。
今天,很多印度精英在全球500强企业担任一把手的职务, 这和印度文明重视思想和思考的传统是有关的。愿意思考的人, 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整套对待人和世界的哲学。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伊壁鸠鲁出生于公元前341年,也就是柏拉图去世仅仅6 年后。伊壁鸠鲁的父母都是雅典人,但他并不出生在雅典,而 是出生在爱琴海东岸的萨摩斯岛——雅典在爱琴海西岸。18岁 时,伊壁鸠鲁搬到了雅典居住,之后在希腊游学期间接触到了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伊壁鸠鲁34岁时,他在雅典建立了 一个学派。在古希腊, 一个学派通常是指一位哲学家或者其他 领域的学者在一个固定地点讲课,支付得起费用的人可以去听 课,成为他的学生,而这些人就构成了一个学派。伊壁鸠鲁学 派的活动地点就是伊壁鸠鲁的住房和庭院,伊壁鸠鲁也因此被 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庭院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上面 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这句话代表了伊壁鸠鲁学派的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
不过,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肉体上的快感,而是一 种明智、清醒和道德的生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痛苦”和“感受到幸福”。
伊壁鸠鲁把快乐分成两种, 一种是动态的快乐,另一种是 静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会不断变化。比如,渴了喝水,饿了 吃饭,累了休息,困了睡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都能获得快 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事情一过,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 静态的快乐更加长久。比如,我们每天能吃饱饭,想到这件事 就觉得很快乐。即使现在并没有在吃饭,这种快乐依然存在。 伊壁鸠鲁认为,人本能地会把动态的、暂时的快乐放在前面, 但最终的幸福要靠拥有持久的快乐。有人把动态的快乐理解成 感官的快乐,把静态的快乐理解成精神的快乐,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
与快乐相对的,自然是痛苦。伊壁鸠鲁讲,生活的目的就 在于最大化快乐、最小化痛苦,或者说让快乐减去痛苦的相对 值最大化。在伊壁鸠鲁生活的年代,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病痛和 死亡。而要想远离病痛和死亡,就要过一种健康的生活,减少精神上的烦忧。
今天有些人一说到快乐,就会想到狂热、无节制的生活然后冠之以伊壁鸠鲁学派的名义。其实,这是对伊壁鸠鲁思想 的曲解,甚至可以说与他的主张背道而驰。伊壁鸠鲁认为,人 只有过一种理性、清醒、道德的生活,才能远离痛苦,获得幸 福。他有一句名言:“愉悦的生活不能通过一连串的喝彩和狂欢 来取得,也不可能通过男女之欢或者鲜美的鱼和其他昂贵食物 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清醒的思维来获得。”因此,最大化快 乐、最小化痛苦的具体办法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要只想 着能得到的快乐,还要理性地想一想是否会带来痛苦,以及会带来多少痛苦。
举两个例子。吃一块奶酪或者喝一杯酒,你会感觉愉悦; 但如果暴饮暴食,伤害身体,以至于上吐下泻,就会带来痛苦 了。享受男女之欢,你会感觉愉悦;但如果违背了公序良俗, 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得到的快乐远不如带来的痛苦多。在这 种情况下,快乐减去痛苦得到的相对值是个负数,也就是根本不能带来幸福。
进一步讲,在哲学和道德层面,伊壁鸠鲁把快乐看成善, 把痛苦看成恶。人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就是在趋善避恶。对 于这一点,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后来生活经验多了,也就渐渐 理解了。比如, 一个人通过做生意挣到了钱,这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过这种快乐通常是短暂的,你这个月拿到了一笔奖金,如果下个月没有了,快乐最多持续一个月。但如果一个 人是通过坑蒙拐骗挣的钱,他就会良心不安,感到痛苦,而这 种痛苦可能是持久的。只要理解了这一点,人在追求真正的幸福时,自然就会趋善避恶。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感,做了坑蒙 拐骗的事也不会感到痛苦,那他就不会趋善避恶了。其实,这 就体现了伊壁鸠鲁强调的理性和清醒的重要性。毕竟,除了遭 受良心的谴责,坑蒙拐骗还会招致仇恨和法律的制裁。比如有 人做生意偷税,虽然得手的当时会为钱多了一些感到高兴,但 是总觉得头上悬着一把刀,即使逃得过今天,也不知道报复和 法律的惩治什么时候会来临。这种长久的恐惧和担忧同样是一种长期的、静态的痛苦。
我过去有几个朋友,挣的钱多了就开始想办法逃避美国的 个人所得税,因为按照他们的收入,总体的个人所得税(联邦 税和州税)税率会超过50%。于是,他们建了开曼群岛的离岸 信托,想办法把财产转移到那里。这样避税之后,相当于每年 收入翻番。但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清查美国公民在海 外的资产,特别是从美国转移出去的资产。结果是有些人不得 不放弃美国籍,从此不再到美国去;还有些人因为很多生意和美国有关,躲也躲不掉,只能把多年来欠的税都补上,自己也闷闷不乐。这就是为了一时的快乐而招致了痛苦。
按照伊壁鸠鲁的观点,快乐就是善,合法挣钱、依法纳税 是快乐的事,也是善事;反过来,痛苦即恶,钻法律的空子, 非法经营、逃税漏税,招致了痛苦,也等同于作了恶。因此, 如果为了一种动态的、暂时的快感,而产生了静态的、长期的 痛苦,就不符合幸福的原则了。我们讲幸福,讲趋利避害,是让我们的行为对我们长期有利,以便获得持久恒定的幸福。
很多人把伊壁鸠鲁的主张当作自己自私自利行为的理论基 础,殊不知,伊壁鸠鲁恰恰最反对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 苦之上。正如他教导弟子时所说的:“没有理智、高尚和公正, 就不可能过上快乐的生活。”不诚实或不公正的行为,终将让 人产生负罪感,或者让人因为担心被发现而一直惶惶不安。就 拿我来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工作时,我都完全没有考 虑过逃税漏税的事情。依法纳税虽然可能让我的净收入少了一 半,但我每天睡得很好,身体也很健康。这就是获得了静态的、长久的快乐,远离了痛苦,更接近真正的幸福。
第一个建议是,降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
伊壁鸠鲁讲,人要生活,有充足的生存必需品就足够了, 而所谓的生存必需品包括简单的食物、居所和其他基本生活保 障;不要把心思花在追求奢侈上。今天很多追求奢侈生活的人 说自己是“伊壁鸠鲁主义者”,其实那恰恰背离了伊壁鸠鲁的主张。
伊壁鸠鲁追求的是“快乐”本身,而不是“达到快乐的手 段”。在他看来,肉欲和物质带来的快感都是外界强加给我们 的,而且往往会带来副作用。因此,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必 须考虑这个行动可能会带来的副作用,只有这样才算是理性、清醒的。
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可以支配的快乐,是内心和精神的快 乐。这些快乐从哪里来呢?交一个好朋友,欣赏艺术品,保持宁静的心境,等等,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这种快乐。
第二个建议是,不要惧怕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痛苦,远比死亡本身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大。
前面说到,伊壁鸠鲁受到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影响,他接受了德谟克利特朴素的原子论思想。他们认为,灵魂是由原子 构成的,人死之后,灵魂原子会离肉体飞散而去。因此,并没 有什么死后的生命,人一旦死亡,灵魂和意识就消失了。既然如此,恐惧也就消失了。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都是源于对死亡本身的无知。对 于这种恐惧,伊壁鸠鲁讲过一句话:“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 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 们也不再存在了。”据说他的墓志铭是 “Non fui.Fui.Non sum. Non curo.”, 翻译成英语就是 “I was not;l was;l am not;l do not care.”, 即“我曾经不存在;后来我存在;现在我已死;而 我不在乎”。这两句话所展现的人生态度我都很喜欢,也让我们知道,无需恐惧死亡。
最后,和你分享一份伊壁鸠鲁给出的快乐清单:食物、衣 物、住所、友谊、自由、思想。你可能发现了,其中并没有多少物质或者对物质享受的追求。